业界动态
东西问丨刘琳:从东方到西方,老舍《茶馆》为何魅力长存?,北京,创作,舞台
2024-05-17 08:19:00
东西问丨刘琳:从东方到西方,老舍《茶馆》为何魅力长存?,北京,创作,舞台

中(zhong)新社北京5月16日(ri)电 题:刘琳(lin):从东方到西方,老舍《茶馆》为(wei)何魅力(li)长存?

——专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研究馆员刘琳(lin)

中(zhong)新社记者(zhe) 高(gao)凯

一部《茶馆》,半部中(zhong)国话剧发展史。自1958年在首(shou)都剧场首(shou)演以来(lai),《茶馆》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上(shang)演六十多年,它的“一票难求”甚(shen)至成为(wei)一种文化现象。

在缔造中(zhong)国话剧舞台传奇的同时(shi),北京人艺版《茶馆》走出(chu)国门,在海外收获关注(zhu)与好评,被西方媒体(ti)称(cheng)为(wei)“东方舞台上(shang)的奇迹”。

2024年是老舍诞辰125周年,北京人艺再演《茶馆》,以“镇院之宝”纪念这位杰出(chu)的文学家。《茶馆》为(wei)何长演不衰?这部京味十足的作(zuo)品何以令海外观众(zhong)倍加喜爱(ai)?一代代演员更迭,如何看待《茶馆》的变与不变?中(zhong)新社“东西问(wen)”近期(qi)专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研究馆员刘琳(lin),请她(ta)就(jiu)这些问(wen)题畅谈研究与思考(kao)。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zhong)新社记者(zhe):北京人艺一直有“郭(郭沫若)老(老舍)曹(曹禺)”剧院之称(cheng)。请问(wen)老舍带给北京人艺哪些艺术创作(zuo)上(shang)的特质?

刘琳(lin):老舍带给北京人艺的创作(zuo)特质主要有以下几个(ge)方面。首(shou)先,他善(shan)于(yu)从生活中(zhong)提炼人物和故事,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jiu)将一个(ge)人物的生活状(zhuang)态、性格和思想情(qing)感刻画得极其生动。平民出(chu)身以及(ji)对生活的洞察(cha)和理解,使老舍的作(zuo)品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为(wei)北京人艺的戏剧创作(zuo)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老舍先生像。吴岳 摄

其次,老舍作(zuo)品语言生动、幽默、有节奏感。前半生不间断的小说创作(zuo)使他的语言功力(li)日(ri)趋深厚,到创作(zuo)《茶馆》时(shi),他更是轻松几笔,赋予每个(ge)人物洗练、传神的语言。从《龙须(xu)沟》开始,北京人艺的演员们就(jiu)得益于(yu)老舍笔下人物的影响和滋养,在二度(du)创作(zuo)中(zhong)又有更适合舞台演出(chu)的加工和运用,角色的塑造更生动立体(ti)。

第三,老舍的作(zuo)品关注(zhu)社会现实和人民命(ming)运,具有强烈的时(shi)代感。他总是通过(guo)对市井人物的生动描摹去(qu)反映时(shi)代变迁和社会百态,激发舞台工作(zuo)者(zhe)无限的创作(zuo)灵感,其作(zuo)品在舞台上(shang)呈现出(chu)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li)。

观众(zhong)在首(shou)都剧场拍(pai)摄老舍先生塑像。史春阳 摄

老舍的创作(zuo)实践为(wei)北京人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yi)产。北京人艺迄今已演出(chu)老舍的十部作(zuo)品,并经由它们在舞台上(shang)塑造了众(zhong)多经典的艺术形象。从诵读剧本到表演、服装、道具等,老舍乐于(yu)参与北京人艺的二度(du)创作(zuo)。他时(shi)常(chang)单独约演员到家中(zhong)深谈,小到一个(ge)人物的口音应(ying)该属于(yu)老北京的哪个(ge)区域,大到整(zheng)部戏的呈现方式,老舍乐于(yu)帮助演员深刻理解人物及(ji)其生活的时(shi)代。每当新戏初稿完成时(shi),老舍总会虚心(xin)听取北京人艺的建议,反复修改直至达到最佳效果。正是这种相互的滋养,成就(jiu)了一部部令观众(zhong)回味不尽的舞台佳作(zuo)。

中(zhong)新社记者(zhe):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有哪些涉及(ji)老舍与人艺互动的代表性藏品,藏品背后(hou)有什么故事?

刘琳(lin):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的展品记录着老舍与剧院的诸多合作(zuo)细节,其中(zhong)一件展品是老舍的手绘草图。当时(shi)老舍正在创作(zuo)《龙须(xu)沟》,与剧组人员谈及(ji)剧中(zhong)刘巡长的制服,老舍为(wei)此专门画了一幅各级巡警徽章样式的草图,并请夫人送到剧组。

老舍手绘《龙须(xu)沟》的服装草图。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戏剧博物馆还收藏着一份(fen)新中(zhong)国成立前钱币兑换的手稿,这也是出(chu)自老舍之手。《龙须(xu)沟》第一幕发生在1948年初夏,当时(shi)通货膨胀严重,法币贬值,人们拿到薪水后(hou)要立刻换成银(yin)元。这份(fen)手稿记录了当时(shi)的钱币兑换情(qing)况,与剧中(zhong)1949年前后(hou)社会大转折的历史情(qing)节相呼应(ying)。这两件手稿记录了老舍对剧目二度(du)创作(zuo)的关注(zhu),更体(ti)现了他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du)。

解放前钱币兑换手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中(zhong)新社记者(zhe):《茶馆》于(yu)1980年赴欧洲多国巡回演出(chu),完成了新中(zhong)国话剧的首(shou)次出(chu)国巡演。您能否谈谈“出(chu)海”对于(yu)中(zhong)外话剧交流的意义?

刘琳(lin):1979年,北京人艺重排上(shang)演《茶馆》,赢得广泛好评。很多外国观众(zhong)看后(hou)也很惊叹中(zhong)国有如此高(gao)水平的话剧。这种背景(jing)下,德国友人乌苇·克劳特和他的父亲作(zuo)为(wei)牵线人,邀请北京人艺参加曼海姆民族剧院建院200周年庆祝演出(chu)。

《茶馆》演出(chu)团全体(ti)演职员在法国奥尔良市政厅(ting)和法国政府官员合影。丛林 摄

北京人艺《茶馆》那次巡演之旅自1980年9月启(qi)程,从德、法到瑞士,活动历时(shi)近50天,访问(wen)15个(ge)城市,演出(chu)25场。从剧场内长时(shi)间持(chi)续不断的掌声,到演出(chu)所到之处当地(di)媒体(ti)和专业人士的肯定,《茶馆》被认为(wei)“征服了欧洲观众(zhong)”,有海外媒体(ti)甚(shen)至直言其“完美、精湛,无出(chu)其右”。

外界能有此评价,我(wo)认为(wei),一方面是由于(yu)《茶馆》所秉持(chi)的现实主义创作(zuo)方法和整(zheng)体(ti)感使其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li),从而呈现出(chu)不同于(yu)西方话剧的戏剧样式和风貌;另一方面,《茶馆》以民族化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为(wei)全人类所共有的主题,令观众(zhong)产生共情(qing)和共鸣。

《茶馆》在欧洲的演出(chu)受到观众(zhong)欢(huan)迎(ying)。丛林 摄

事实上(shang),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兴起一股反现实主义的戏剧思潮,不注(zhu)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缺乏情(qing)节、形式荒诞。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戏剧界觉察(cha)到这一思潮的不足,并逐渐转向。《茶馆》的那次外访恰(qia)逢西方戏剧界处于(yu)这一探索期(qi),某种程度(du)上(shang),《茶馆》的演出(chu)令当地(di)一些戏剧界人士重新认识到现实主义戏剧的价值。

“出(chu)海”演出(chu)提振了北京人艺对坚持(chi)现实主义与民族化相结合艺术道路的信心(xin),同时(shi)也打开了眼界,看到西方戏剧的创造力(li),小剧场演出(chu)等形式的多样化,以及(ji)艺术在跨越(yue)国界、沟通心(xin)灵方面的独特作(zuo)用。

1980年的外访之后(hou),北京人艺又在此基础上(shang),数年后(hou)再度(du)携《茶馆》赴境外演出(chu),包括港澳台等地(di),以及(ji)日(ri)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

中(zhong)新社记者(zhe):老舍是“京味儿”作(zuo)家,北京人艺的创作(zuo)也深深扎根于(yu)中(zhong)国的文化土壤(rang),如何能令海外观众(zhong)看懂(dong)中(zhong)国话剧,感知中(zhong)国文化的韵致?

刘琳(lin):让(rang)海外观众(zhong)看懂(dong)中(zhong)国话剧并感知中(zhong)国文化的韵致,确实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语言障碍(ai)是“出(chu)海”要面对的首(shou)要困难,好在当年《茶馆》“出(chu)海”前做足了准备。乌苇精通中(zhong)文,熟(shu)悉中(zhong)国文化,他事先看了二十多遍《茶馆》,当剧组到达德国时(shi),由乌苇翻(fan)译的德文本已在当地(di)行(xing)销。

乌苇和舒雨在演出(chu)中(zhong)工作(zuo)。丛林 摄

正式演出(chu)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乌苇对台词并非逐字逐句翻(fan)译,而是加入一些必要的解释,尽可能帮助海外观众(zhong)克服理解上(shang)的障碍(ai),从而真(zhen)正将老舍作(zuo)品中(zhong)的北京特色和中(zhong)国文化元素生动呈现出(chu)来(lai)。每场演出(chu)后(hou),他都会与演员研究如何改进、调整(zheng),让(rang)外国观众(zhong)最大程度(du)感受到作(zuo)品的魅力(li)。

翻(fan)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又一度(du)创作(zuo)”,译者(zhe)要关注(zhu)到文化背景(jing)和欣赏习惯。近年来(lai),北京人艺的赴外演出(chu)也通过(guo)一些辅助手段,如字幕、演出(chu)说明书、展览等,帮助观众(zhong)更好地(di)理解作(zuo)品的文化和历史背景(jing)。

《茶馆》在首(shou)都剧场演出(chu)的剧照。史春阳 摄

当然,“出(chu)海”最重要的还是整(zheng)个(ge)戏剧的呈现。每逢此时(shi),我(wo)都深切感受到北京人艺的“一棵(ke)菜精神”,或者(zhe)说团队精神。这是基于(yu)北京人艺长期(qi)形成的创作(zuo)观念——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xin)体(ti)验、鲜明的人物形象,所有主创要真(zhen)正做到深入生活,深刻理解作(zuo)品的文化内涵,才能让(rang)人物在舞台上(shang)立起来(lai)。

中(zhong)新社记者(zhe):数十年间,《茶馆》经历演员的多轮更迭,如何保持(chi)这部作(zuo)品的魅力(li)?

刘琳(lin):《茶馆》的魅力(li)在于(yu)其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民族化的表演手法以及(ji)表演的整(zheng)体(ti)感。这部作(zuo)品通过(guo)展现一个(ge)北京茶馆中(zhong)的社会百态,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现实,让(rang)观众(zhong)深刻感受到中(zhong)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同时(shi),作(zuo)品还融入了京剧、曲(qu)艺等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让(rang)表演更有民族特色和韵律(lu)感。

北京人艺话剧《茶馆》的演员在首(shou)都剧场与观众(zhong)合影。史春阳 摄

经典本身就(jiu)具备穿越(yue)时(shi)代的生命(ming)力(li),每逢《茶馆》演出(chu),今天的观众(zhong)仍对它倍加推崇,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也仍在以“致敬经典”的态度(du)追赶和超(chao)越(yue)前辈们所创造的高(gao)度(du),让(rang)观众(zhong)能够感受到原作(zuo)的精神内核和韵味;另一方面也要顺应(ying)时(shi)代,对作(zuo)品进行(xing)适当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其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当代观众(zhong)的口味。(完)

受访者(zhe)简介:

刘琳(lin),供职于(yu)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长期(qi)从事北京人艺院史及(ji)戏剧类藏品的研究与整(zheng)理工作(zuo),参与编辑、出(chu)版“北京人艺经典文库”系列书籍(ji),多次为(wei)焦菊隐、曹禺、老舍、欧阳山尊等戏剧家纪念展及(ji)《茶馆》《雷雨》等剧目策展、撰稿。

发布(bu)于(yu):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