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展,思想,理念
2024-06-13 02:14:28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发展,思想,理念

□罗彩关心迎(ying)

中(zhong)国式现代化是中(zhong)国共产党带领中(zhong)国人民在革(ge)命、建设和改革(ge)过程中(zhong)立足于(yu)中(zhong)国具体实际并有效汲(ji)取中(zhong)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果。中(zhong)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继承了中(zhong)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zhong)国式现代化的精神(shen)根基与“中(zhong)国特色”,又是中(zhong)华优秀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中(zhong)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需(xu)要。

中(zhong)国式现代化的发(fa)展以中(zhong)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赓续着中(zhong)华优秀传统文化中(zhong)“常变统一”的辩证思维、“民本”“均(jun)富”的宗旨目标、“贵(gui)和尚中(zhong)”的行为原则、“天人合一”的发(fa)展理念及(ji)“天下大同”的价(jia)值取向,彰显着新时代中(zhong)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ye)的文化底蕴,为建设中(zhong)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与精神(shen)动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方向。

中(zhong)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汲(ji)取了中(zhong)华文化中(zhong)“常变统一”的辩证思维来解(jie)答“现代化”与“中(zhong)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荀子言:“夫(fu)道者,体常而尽(jin)变,一隅不足以举之。”以儒家为主导的中(zhong)国文化强调将“常”看成是治国者必须遵循的治理之道,在此基础(chu)上,可以根据时势不同适当地进行“权变”。因此,“常”与“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故“现代化”是“常道”,“中(zhong)国式现代化”则是在“常道”基础(chu)上根据中(zhong)国人口规模巨大的这(zhe)一具体实际情况实行的“权变”。此外,这(zhe)种辩证思维还可以用来处理中(zhong)国式现代化过程中(zhong),中(zhong)央与地方、上层和下层的关系。在中(zhong)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实践(jian)中(zhong),中(zhong)央决策是简明、高效、稳定的,而地方基层组织则需(xu)在中(zhong)央布局下因地制宜地具体落实和践(jian)行,中(zhong)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fa)展内在要求上层部署和下层实践(jian)动态统一,其中(zhong)蕴含着治国理政的“常道”与“变道”的辩证统一。

中(zhong)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zhe)是中(zhong)华文化蕴含的“民本”“均(jun)富”理念在当代的发(fa)展。中(zhong)国自古就有丰富的民本思想传统。从《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到孔子“因民之利而利之”的主张,再到孟子“民贵(gui)君轻(qing)”及(ji)“保民”“重民”的仁政措施,再到荀子“富民强国”的王道理想,说明了中(zhong)国古代思想家都深刻认识到,人民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是一个国家存亡兴衰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并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视为中(zhong)国共产党人的永恒初心和历史使命,这(zhe)与中(zhong)国古代典籍《晏子春(chun)秋》中(zhong)倡导“知其贫富,勿使冻馁”“其取财也,权有无,均(jun)贫富,不以养嗜欲”,以及(ji)《墨子》中(zhong)认为通(tong)过“使饥(ji)饿者得(de)食,寒者得(de)衣,劳者得(de)息”而达至“刑(xing)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xing)皆得(de)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均(jun)富”民本观是一致的。这(zhe)也恰恰说明了中(zhong)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继承了中(zhong)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摒(bing)弃了传统民本思想中(zhong)“君本”“官本”的弊端,实现了“民”的工具理性向价(jia)值理性的转变,成功地创造出“以人民为中(zhong)心”及(ji)以“共同富裕”为宗旨的中(zhong)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zhong)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shen)文明相协(xie)调的现代化,这(zhe)是中(zhong)华文化中(zhong)“贵(gui)和尚中(zhong)”的行为原则在新时代的延续。《中(zhong)庸》言:“中(zhong)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zhong)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贵(gui)和尚中(zhong)”作为中(zhong)国人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强调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适度平衡感。“中(zhong)国式现代化”摒(bing)弃掉西方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用“中(zhong)和”的行为原则来协(xie)调与平衡好物质文明与精神(shen)文明之间的发(fa)展,这(zhe)正是对中(zhong)华文化“贵(gui)和尚中(zhong)”思想的有效继承与弘扬。孔子以“富之、教之”为治国方策,孟子倡“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管子》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zhe)些都强调了物质与精神(shen)均(jun)衡发(fa)展对于(yu)国家与人民的重要性,体现了中(zhong)华文化“贵(gui)和尚中(zhong)”的精神(shen)特质,也意味(wei)着中(zhong)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与精神(shen)文明相协(xie)调的现代化。

中(zhong)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zhe)是中(zhong)华文化中(zhong)“天人合一”发(fa)展理念在新时代的体现。《老(lao)子》第二十五章云(yun):“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zhong)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zhe)里,“天、地、人、道”域中(zhong)“四大”因共同遵循这(zhe)一“自然”法则而构成相互作用、相互融摄的关联(lian)性整体,“道法自然”即(ji)“人法自然”。庄子亦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用“道”的整体性视域审(shen)视万物,万物皆处于(yu)一个相互联(lian)系的有机体中(zhong)。因此,人和自然亦是有机整体,人尊(zun)重和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fa)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中(zhong)国式现代化的题中(zhong)应有之义,我们必须秉持“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的整体全局性、系统持续性的发(fa)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美丽中(zhong)国、美丽世界的梦想。

中(zhong)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fa)展道路的现代化,这(zhe)是由中(zhong)华文化历来倡导“天下大同”的价(jia)值取向决定的。“大同”思想最先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pian),其记载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gong),选(xuan)贤与能(neng),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lao)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a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这(zhe)里,“大同”的特点(dian)是“天下为公(gong)”,其虽有原始社会的投影,但却是古代思想家对未来美好社会图景的描绘。整体而言,中(zhong)华传统文化中(zhong)“天下大同”的思想蕴含着和谐、公(gong)平、公(gong)正、平等的理念,其成为我们在中(zhong)国式现代化过程中(zhong)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ji)坚持走和平发(fa)展道路的内在文化基因。

可见,中(zhong)国式现代化是以中(zhong)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资源,但中(zhong)国式现代化在汲(ji)取中(zhong)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jian)理路上,需(xu)对中(zhong)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实现中(zhong)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xie)调,推进中(zhong)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fa)展,为建设中(zhong)华民族现代文明奠(dian)定坚实基础(chu)。

■作者简介

罗彩,广东工业(ye)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关心迎(ying),广东工业(ye)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广东工业(ye)大学关于(yu)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shen)研究专项“中(zhong)国式现代化的中(zhong)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研究”的最终成果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