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 打造“南沙样板”“裂变效应”迎来无限空间,湾区,广州,技术
2024-05-17 01:14:18
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 打造“南沙样板”“裂变效应”迎来无限空间,湾区,广州,技术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 南宣(xuan)供图

锚定“具有(you)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已疾蹄奋进(jin)5年,依托“两点两廊”空间布局(ju)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共生,“深(shen)圳—香港—广州”科技集(ji)群连续4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列第二。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广深(shen)港、广珠(zhu)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形似“人”字,交汇点落(luo)于广州南沙新区,这里也是(shi)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近年来,南沙新区以《广州南沙深(shen)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为牵(qian)引,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携手港澳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和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重点承载区。

当新质(zhi)生产力的发展风口已至,每一个抓好科技创新的经(jing)济(ji)体,都有(you)望在全球竞(jing)合中脱颖而(er)出。随(sui)着《南沙深(shen)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条例》(下称《南沙条例》)《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ru)与(yu)加强(qiang)监管体制(zhi)改(gai)革的意见》(下称《南沙意见》)《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hua)(2022—2035年)》(下称“南沙科学城规划(hua)”)等(deng)国家和省级重大专项规划(hua)政策接(jie)连落(luo)地,加速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珠(zhu)联璧合,成为南沙在湾区之(zhi)心培育更多(duo)新质(zhi)生产力的“必经(jing)之(zhi)路”。  

平台建设共同体

力促与(yu)港澳携手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是(shi)我国四(si)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zhi)一,推动湾区城市协同创新、融合共生,是(shi)其迈(mai)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由之(zhi)路。

“香港的创新优(you)势在于基础研究较强(qiang)、金融及专业服务发达、研究水平国际认(ren)可度高。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优(you)势在于有(you)完整的现代产业集(ji)群、强(qiang)大的市场驱动力量。强(qiang)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能够打开大湾区科创的无限空间,形成裂变效(xiao)应。”南沙开发区党工委(wei)副(fu)书(shu)记谢伟指出。

27年前,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组织(zhi)专家团队到南沙考察,规划(hua)该校在南沙的发展,于2007年成立(li)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下称“霍英东研究院”),在南沙厚植(zhi)原始创新与(yu)成果转化的沃土。港科大(广州)校长(chang)倪明选(xuan)指出,“香港科技大学是(shi)南沙最(zui)早的‘拓荒者’之(zhi)一,孕育着南沙的创新基因。”

如今,在全域803平方公里的沃土上(shang),南沙聚焦深(shen)海、深(shen)地、深(shen)空等(deng)战略前沿领域,初步(bu)构(gou)建起“1+1+3+N”科创平台体系: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南方海洋科学与(yu)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为原始创新主力军,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等(deng)为前沿研究战略支撑(cheng),天(tian)然(ran)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deng)多(duo)个高水平科研机构(gou)为技术供给主平台。

有(you)了自主创新的温床,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人才引进(jin)到人才培养(yang),从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明珠(zhu)科学园到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一批(pi)大院大所(suo)大装置集(ji)聚于此,近两年迎来了小规模(mo)“井喷”:

港科大(广州)启用开学;成功举办两届大湾区科学论坛,论坛永久会(hui)址科学馆和学术中心已完成主体结构(gou)封顶(ding);广州海洋实验室进(jin)入(ru)国家实验室体系;明珠(zhu)科学园首批(pi)科研院所(suo)落(luo)地运行;南沙复旦国际科创园动工;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被纳入(ru)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shi)“十四(si)五”中长(chang)期规划(hua);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suo)、重点高校、龙(long)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gou)达22个……

港科大(广州)天(tian)生自带“强(qiang)磁场”。倪明选(xuan)介绍,学校开学一年来,已与(yu)上(shang)千家企业进(jin)行产学研对接(jie),与(yu)百余(yu)家领军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gou)签订了合作协议,与(yu)近10家行业龙(long)头企业建立(li)了联合实验室。

科创平台层出不穷,各类资源持续引入(ru),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ru)力度加大,推动南沙的科创策源能力日渐增强(qiang)。南沙还在攀登(deng)科创策源新高峰(feng)。2023年7月发布的《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关于强(qiang)化港澳科技联合创新的若干措施(shi)(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若干措施(shi)》)就(jiu)指出,为鼓励与(yu)港澳携手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南沙计划(hua)对每个创新平台最(zui)高给予2亿(yi)元的资金支持。  

技术攻关共同体

“技术离开实验室不代表脱离关系”  

新质(zhi)生产力强(qiang)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po)。“这非常(chang)考验原始技术积累”,霍英东研究院建筑物能源研究中心经(jing)理朱龙(long)潜(qian)深(shen)有(you)感触。2018年,他从港科大博士毕业,次(ci)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hua)纲要》发布一个多(duo)月后,他便与(yu)霍英东研究院签了合同,带着从香港实验室里研发的原始技术,到南沙落(luo)地发展,但从未与(yu)香港断开联系。

“我慢慢体会(hui)到,原始技术离开了实验室,并不代表与(yu)实验室脱离了关系。”朱龙(long)潜(qian)解释称,“我们在技术落(luo)地转化过程中,遇到技术难点也好,市场问题也好,都会(hui)不停地向提供技术的实验室和高校反馈,慢慢形成新的研发观点和技术合作点,不断去突破(po)。”

与(yu)香港高校保持稳定联系之(zhi)余(yu),朱龙(long)潜(qian)也注重加强(qiang)与(yu)内地高校的交流。“香港高校作为原始技术提供方,能更好地解决技术源头产生的问题,而(er)内地高校有(you)着更贴近工厂和市场落(luo)地的研发实力,沟通也相对便利。我们会(hui)综合多(duo)方优(you)势,联合香港高校和广东企业共同申报政府项目,深(shen)化研究成果,形成更有(you)自身竞(jing)争力的产品。”他说。

像朱龙(long)潜(qian)这样的项目,如同一个个转接(jie)器(qi),为港澳与(yu)内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创造无数契机。南沙区科学技术局(ju)党组书(shu)记、局(ju)长(chang)钟伟彬介绍,过去一年,南沙R&D经(jing)费投入(ru)约占全市1/8,R&D强(qiang)度5.46%,位列全市第二。“我们强(qiang)化科技计划(hua)导向作用,连续3年发布重点领域科技计划(hua)项目,重点在与(yu)港澳科技合作、海洋科技、人工智能等(deng)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据统计,2023年南沙重点领域科技计划(hua)项目拟立(li)项支持22项,其中9项为联合港澳科技攻关专题。

南沙也与(yu)港科大(广州)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其牵(qian)头建设的7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投入(ru)运营,让越来越多(duo)身处南沙的粤港澳科研工作者,在“家门口”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谢伟指出,南沙要加快建设一批(pi)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积极通过港澳吸引海外顶(ding)尖实验室、研究所(suo)、跨国公司在南沙设立(li)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推动粤港澳科研机构(gou)联合开展“卡脖子(zi)”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今年3月1日起,《南沙条例》正式实施(shi)。条例提出支持南沙与(yu)港澳及国际科研机构(gou)、高新技术企业加强(qiang)科技联合创新,共同组织(zhi)实施(shi)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上(shang)述《若干措施(shi)》(公开征求意见稿)也可知,南沙将对获得认(ren)定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港澳地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南沙区设立(li)分(fen)支机构(gou)给予不同程度的丰厚奖励,并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设立(li)港澳联合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成果转化共同体

推动“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  

发展新质(zhi)生产力,关键抓“质(zhi)优(you)”,推动科技与(yu)产业互促双强(qiang),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

南沙以科技引领产业,推进(jin)人工智能、集(ji)成电(dian)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yu)新型储能、商业航天(tian)、海洋经(jing)济(ji)等(deng)“芯晨大海”产业集(ji)群高质(zhi)量发展,在一批(pi)科创平台的加持下,“支柱产业+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矩(ju)阵体系逐渐明晰。

南沙科学城规划(hua)以全方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为主要任务,明确“构(gou)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科技创新育创新创业之(zhi)苗,以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继承港科大的创新基因,港科大(广州)更为因地制(zhi)宜。倪明选(xuan)表示,学校学科设置与(yu)南沙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探索“产业界出题、产学研共同答题”的合作模(mo)式,协同孕育未来产业。学校还设立(li)了创业中心,仅半年就(jiu)已梳理校内近50个师生创业项目,成立(li)18家公司,并提供投融资对接(jie)、创业导师及咨询(xun)服务。

南沙也发挥高校作为创新发源地的作用,在港科大(广州)周(zhou)边(bian)布局(ju)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港科大(广州)大学科技园等(deng)项目,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今年初,港科大(广州)大学科技园成功入(ru)选(xuan)2023年度省级大学科技园,意味着广东首个具有(you)粤港澳合作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在南沙诞生。

作为省、市、区联合支持共建的国有(you)创新服务平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于2018年落(luo)户(hu)南沙,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为核心、促进(jin)技术成果“能力对接(jie)”的技术转移转化新模(mo)式,通过打造“华转网”线上(shang)总平台,目前聚集(ji)超过4000名全球高端科研人才,推动技术精准对接(jie),使研究成果有(you)机会(hui)直(zhi)接(jie)在车间里孵化。该模(mo)式得到了科技部认(ren)可并向全国推广。

“强(qiang)化与(yu)港澳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机制(zhi),是(shi)华转中心的核心工作之(zhi)一。”该中心总裁李奎介绍,中心与(yu)多(duo)家港澳科研院所(suo)、高校、创新载体等(deng)合作紧(jin)密,创新技术转移机制(zhi)的区域联动方式。2023年,由华转中心建设运营的粤港澳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shang)线,全面服务湾区创新创业团队。

目前,华转中心已与(yu)香港机电(dian)工程署联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与(yu)技术转移共享平台,“华转网”与(yu)香港机电(dian)工程署建设的“E&M InnoPortal”实现互联互通。据统计,香港创新资源平台聚集(ji)创新成果678项,技术需求超300项,实现200余(yu)项技术需求精准对接(jie)。

2023年12月,《南沙意见》正式印发实施(shi),15条政策措施(shi)中有(you)11条涉及放宽市场准入(ru),分(fen)两大类,有(you)一类便是(shi)发挥南沙既有(you)领域优(you)势,加快推进(jin)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shen)度融合的改(gai)革措施(shi)。

国家发展改(gai)革委(wei)副(fu)秘书(shu)长(chang)肖渭(wei)明在日前一场专题新闻发布会(hui)上(shang)介绍,《南沙意见》充(chong)分(fen)响应地方发展需求,支持南沙大胆开展前沿颠覆性科技创新、积极延展市场应用场景,将极大鼓励具有(you)创新和市场前景的行业企业先行先试。“希望省市区上(shang)下一体发挥合力,借势大湾区深(shen)厚底蕴(yun)、独特优(you)势和经(jing)济(ji)纵深(shen),率先探索建立(li)竞(jing)争有(you)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新业态新领域率先探索突破(po),真正将放宽市场准入(ru)改(gai)革成果传导转化为新质(zhi)生产力发展的成效(xiao)。”

眼下,南沙正大力推进(jin)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规划(hua),未来科技成果转化常(chang)态化对接(jie)机制(zhi)不断完善,“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协同创新链逐步(bu)构(gou)建,“产学研用”协同将走深(shen)走实。作为港科大在内地闻名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霍英东研究院先后孵化了多(duo)家科创企业。“我们期望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帮(bang)助一批(pi)掌(zhang)握技术的年轻人走上(shang)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实现梦想。”该院院长(chang)高民说。  

规则衔接(jie)共同体

催化联合科技创新由量变到质(zhi)变 

钱过境(jing)、人往来、数流动、物流通、税平衡,这些创新要素能否自由流动,关系着粤港澳科技创新能否真正在开放中融合共生,最(zui)终指向标准统一与(yu)规则衔接(jie)。

这些年,在科创走廊的传输带动下,南沙实现了向香港跨境(jing)支付科研资金。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fen)中心打造了全国首个“点对点”跨境(jing)专线,落(luo)地了“澳科大-大湾区”科研数据跨境(jing)专网项目。据南沙区科技局(ju)统计,目前,南沙分(fen)中心已服务过港澳及海外200余(yu)个科研用户(hu)团队,港澳及海外科研团队通过付费长(chang)期使用“天(tian)河二号”超级计算资源数已超过2.2亿(yi)核时。

2023年7月,广州市第一批(pi)科研用物资跨境(jing)正面清单印发,官方以广州实验室和港科大(广州)为试点,出台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shi),为试点单位纳入(ru)正面清单的物资开通“绿色通道”。

得益于《南沙方案》落(luo)地实施(shi),15%企业所(suo)得税、港澳居民个税优(you)惠(hui)等(deng)税收优(you)惠(hui)政策在南沙快速兑现。去年,南沙出台实施(shi)了外籍及港澳台高层次(ci)人才推荐工作指引,帮(bang)助更多(duo)的境(jing)外高层次(ci)人才走进(jin)南沙、落(luo)户(hu)南沙。

“我所(suo)在的霍英东研究院已经(jing)引进(jin)了上(shang)百位港澳教授(shou),他们到内地承担项目的频次(ci)更高了,也逐渐把科研重心转移到粤港澳大湾区”,朱龙(long)潜(qian)深(shen)有(you)感触,“自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提出后,越来越多(duo)的硬科技项目慢慢从香港转移到大湾区,越来越多(duo)的香港创业者也在深(shen)入(ru)了解如何到大湾区、到南沙创业。”

“南沙要推进(jin)产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zhi)生产力,就(jiu)需要加快建设聚集(ji)交融全球创新资源,深(shen)度协同港澳创新发展的高端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广东省灵山论坛科学中心有(you)关负(fu)责人指出,大湾区科学论坛梳理了200余(yu)项技术成果与(yu)产业化项目,正在建立(li)信息化项目库形成科淘网,将优(you)质(zhi)的产学研资源导入(ru)南沙。

以大湾区科学论坛为代表,南沙打造了一系列高端对话平台,为大湾区乃至全球人才合作交流提供条件。

加快推动流动型开放向制(zhi)度型开放转变,南沙的机遇与(yu)挑(tiao)战并存。聚焦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南沙条例》在资金跨境(jing)、物资流动、企业落(luo)户(hu)、机制(zhi)建立(li)等(deng)方面给予了明确支持。

谢伟表示,要发挥南沙企业和个人所(suo)得税优(you)惠(hui)等(deng)重大政策“临门一脚(jiao)”作用,联合港澳制(zhi)定精准的“共性核心政策+特色专项政策”体系,催化联合科技创新由量变到质(zhi)变。同时,发挥南沙粤港澳合作咨询(xun)委(wei)员会(hui)、粤澳发展促进(jin)会(hui)的作用,深(shen)度对接(jie)港澳科研管理、要素流动、知识产权等(deng)规资标准,全面实现粤港澳联合创新。

“可以预见,‘新质(zhi)生产力’一定会(hui)吸引更多(duo)优(you)秀的原始技术到大湾区落(luo)地转化,未来在南沙的竞(jing)争压(ya)力会(hui)越来越大”,朱龙(long)潜(qian)感叹,“但压(ya)力也是(shi)动力,经(jing)过竞(jing)争的优(you)胜劣汰,才能让更多(duo)能够用之(zhi)于民的优(you)质(zhi)技术转化落(luo)地,真正利于社会(hui)发展。”

采写 / 南都·创享湾区记者 莫郅骅  

发布于:广东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