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从广州出发”的南海I号:重磅考古研究与博物馆展览创新,广东,窑址,佛山
2024-05-22 06:41:52
“从广州出发”的南海I号:重磅考古研究与博物馆展览创新,广东,窑址,佛山

5月18日(ri)是第48个国(guo)际博物馆日(ri),当天上午,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du))全国(guo)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终(zhong)评结(jie)果揭晓,其中,南(nan)越王博物院“从广州出发(fa)——‘南(nan)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荣获优(you)胜(sheng)奖(jiang)。

今年国(guo)际博物馆日(ri)的主题为(wei)“博物馆致(zhi)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博物馆作为(wei)传承(cheng)历史、传播知识的课堂,可(ke)以通过展览,将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及时呈现(xian)在公众面前。在这方面,“从广州出发(fa)”大展,可(ke)谓创下了惊艳国(guo)内外同行的“广东速度(du)”。

南(nan)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介绍,从2022年广东公布相关重大考古成果,到粤港澳三地牵头收集421件(套)珍贵藏品,再到正式开放展览参观,策展团队仅用了一年时间。他总结(jie)说,“新”是这个展览最大的特色,此次创新实践,也为(wei)落实考古成果及时转化为(wei)博物馆展示传播、助力文博事业(ye)高质(zhi)量发(fa)展,提供了有益的“湾(wan)区案例(li)”。

近日(ri),南(nan)都、N视频记(ji)者采访了著名考古专(zhuan)家李岩,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达顺,南(nan)越王博物院研究部馆员、“从广州出发(fa)”策展人潘洁,结(jie)合历史资料,多(duo)角度(du)还(hai)原这个精品大展的诞生过程。

“从广州出发(fa)——‘南(nan)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信息。

惊世发(fa)现(xian):佛山南(nan)海陶瓷罐,在广州被搬上“南(nan)海I号”

“南(nan)海I号”作为(wei)广东人最熟悉的一条古船,也是迄今中国(guo)水下考古最重大的发(fa)现(xian),有“海上敦煌”之誉。

自1987发(fa)现(xian)以来三十余年,人们已经能够确知,这是一艘南(nan)宋初(chu)期的中国(guo)商船,于公元1183年在广东海域沉没,但仍(reng)有许(xu)多(duo)悬疑未(wei)解(jie)。比如,它与珠(zhu)三角究竟有何关联?是否真的停靠过唐宋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广州?这些历史细节,天然吸引着公众的好奇心,亦是考古学界的前沿课题。

2023年,南(nan)越王博物院“从广州出发(fa)——‘南(nan)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对上述关切(qie)做出了掷地有声的回应。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显示,“南(nan)海I号”不仅到过广州,还(hai)装载(zai)着广东生产的陶瓷器(qi),从广州港口离岸,开启了新的远洋航程。

“南(nan)海I号”印花陶罐细节。

一个重磅结(jie)论抽丝剥茧,究竟如何得出?应当说,它是几代广东考古人不懈追问的结(jie)果。而近年南(nan)越王博物院的考古实据,是破解(jie)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今年5月17日(ri),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达顺在接受(shou)南(nan)都采访时介绍,考古学界早就推测过,“南(nan)海I号”上的部分陶瓷可(ke)能与广东佛山一带的窑口有关,但因为(wei)对此的认识不足,只能放弃研究。

直(zhi)到2018年,南(nan)越王博物院启动了“南(nan)越国(guo)宫署遗(yi)址发(fa)掘资料整(zheng)理(li)十年工作计划”,工作人员通过整(zheng)理(li)广州南(nan)越国(guo)宫署遗(yi)址宋代建筑基址资料,首次确认了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位(wei)置,并(bing)惊奇地发(fa)现(xian),遗(yi)迹中出土(tu)了大批带有“酒墱”“醇酎”“清香”等酒类印文的酱(jiang)釉罐,其装饰风格与器(qi)型、釉质(zhi)釉色、胎质(zhi)胎色、特别(bie)是自带的文字戳印,竟与“南(nan)海I号”沉船上的部分同类器(qi)物高度(du)相似。

这与以往考古报告中,国(guo)内相关学者对此类陶罐“产自福建”的认识出现(xian)了分歧。

南(nan)越国(guo)宫署遗(yi)址出土(tu)的“酒墱”款标本。

就在此时,香港中文大学学者黄慧怡发(fa)表于2018年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广东考古界的高度(du)关注。

文中指出,“南(nan)海I号”上的这类带印文、印花的酱(jiang)釉器(qi),应是广东省佛山市南(nan)海区的宋代窑址出品。

一处(chu)广东本地的窑址群(qun),一座从先秦繁荣至今的大都会,一艘闻名遐迩的古代商船,这“三点(dian)”真能连成“一线”吗?

肖达顺心中激动,但他认为(wei),还(hai)需要更多(duo)的证据,来证明“‘南(nan)海I号’部分酱(jiang)釉器(qi)产自佛山”这个推断。简而言之,去田野。

2021年8月13日(ri),冒着正午的骄阳,肖达顺与著名考古专(zhuan)家李岩、南(nan)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等人,一同赶赴佛山市南(nan)海区的宋代窑址现(xian)场踏查。在狮山镇奇石窑址,他们走(zou)街串巷地来到西(xi)门村北的坡面附近,在两只走(zou)地鸡(ji)悠闲漫步的土(tu)地上,散(san)落着村民眼中“稀松(song)平常”的陶瓷碎片。确认了这是一处(chu)宋代窑址,并(bing)且看到它的保存状(zhuang)况之后,李岩由衷感慨:“这趟汗,真没白出!”不过,在奇石窑的制品遗(yi)存中,他们当时并(bing)没有发(fa)现(xian)与“南(nan)海I号”出水文物相似的酱(jiang)釉罐。

佛山南(nan)海奇石村出土(tu)的陶罐拓片。

一行人又赶往佛山市南(nan)海区的另一个窑口——里水镇文头岭窑址仔细勘探。快到收队时间,李灶新在一处(chu)民房附近发(fa)现(xian)了一块酱(jiang)色的陶瓷残片,长方形的印框(kuang)、独特的花纹、背面斑驳的“手抹痕”护胎釉,令他顿感“似曾相识”。在场专(zhuan)家通过考古类型学比对,已经能够初(chu)步断定,其与“南(nan)海I号”上具(ju)有鲜明特征的带釉大罐属于同一种陶器(qi)。

这次探查之后,广东有关单位(wei)立即按程序申请、并(bing)组织开展了抢救(jiu)性考古发(fa)掘。通过数(shu)月的艰苦工作,类似遗(yi)物得以大量出土(tu)。与此同时,广东考古学者们也期望借助现(xian)代科技手段,对此前的结(jie)论进(jin)行双重印证。他们将奇石窑、文头岭窑的碎片标本,与“南(nan)海I号”、南(nan)越国(guo)宫署遗(yi)址宋代遗(yi)迹地层中的文物标本,一并(bing)送交(jiao)北京(jing)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剑锋(feng)团队,用便携(xie)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展开化学成分分析。

“这就类似于给陶瓷器(qi)做DNA比对。”李岩向南(nan)都记(ji)者介绍,“崔剑锋(feng)带领的科技考古团队,正参与建立中华文明国(guo)家文物基因库,收集全国(guo)各地历代窑口陶瓷器(qi)的化学成分数(shu)据。送检标本测出来的数(shu)值(zhi),就可(ke)以放在这个古陶瓷数(shu)据库中查找、匹配。”

李灶新回忆:“我清晰记(ji)得,2021年10月1日(ri),黄金周假期的第一天,当北大崔剑锋(feng)先生告知我们,确定‘南(nan)海I号’和南(nan)越国(guo)宫署发(fa)现(xian)的酱(jiang)釉大罐,有相当一部分产自(广东佛山)南(nan)海诸窑后,我们大家的激动和雀跃……”

2022年7月1日(ri),由肖达顺执笔的《佛山市南(nan)海区窑址考古工作取(qu)得重大成果——明确“南(nan)海I号”沉船部分陶瓷器(qi)的广东产地》一文在《中国(guo)文物报》发(fa)表,学界为(wei)之一振。

文章提到:“此次工作,为(wei)广东沉船考古、陶瓷考古以及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面貌(mao)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南(nan)海I号”上的印花陶罐(“广东罐”)。

考古学者进(jin)一步发(fa)现(xian),这类由佛山南(nan)海窑烧制、被称作“广东罐”的特色酱(jiang)釉罐,曾经大量运至广州,装储美酒,并(bing)随商船散(san)布海外。其目前所知的唯一集散(san)地,就是位(wei)于南(nan)越国(guo)宫署遗(yi)址(今广州市北京(jing)路)西(xi)北部的宋代广州公使酒库。

这一发(fa)现(xian),佐证了各类文献中,地方官府设宴款待往来客商、为(wei)之赠酒践行的记(ji)载(zai);而在“南(nan)海I号”上也出现(xian)了此类“广东罐”,则为(wei)确认其到过广州,并(bing)从广州港离岸出海,提供了关键性的实物证据。

广东速度(du):从公布重磅考古发(fa)现(xian)到大展开幕仅用一年

一个重大考古成果在学界引发(fa)轰动之后,要经过多(duo)久才(cai)能变为(wei)公共知识?这一次,南(nan)越王博物院的策展团队仅用了一年。

这是国(guo)内水下考古领域前所未(wei)见的办展速度(du),就算(suan)在世界沉船考古的范围内,也相当罕(han)有。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对策展团队来说,这个海丝主题的全新展览,不仅要充分利用、转化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在展厅设计、展陈形式、甚至叙事方式上,也希望与过去的沉船展览有所区别(bie),帮助更广大的人群(qun)“看懂”这个展览主题。

5月17日(ri)接受(shou)南(nan)都记(ji)者采访时,南(nan)越王博物院研究部馆员、“从广州出发(fa)——‘南(nan)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策展人潘洁生动地形容:“创作一个展览,与创作一部电影有些相似。策展人身兼多(duo)职,既是导演,又是编剧。选题立意时,需要广泛(fan)阅读相关主题的史籍文献,搜集研究情况,了解(jie)同一类型主题的展览;撰写(xie)大纲时,需要对展品内涵(han)有深入的认识,对海量资料做出取(qu)舍。而研究人员,就像(xiang)电影的幕后工作者,虽然不常被‘看见’,但非常重要。一个展览,从选题立意到谋篇布局,组织材料、撰写(xie)大纲、挑(tiao)选展品,再到转化为(wei)展览语言,都以他们的研究工作为(wei)基石。”

“从广州出发(fa)”展厅。

最终(zhong)呈现(xian)在观众面前的“从广州出发(fa)”展览,在宋代广州公使酒库原址、今南(nan)越王博物院的王墓展区举办,意味深长。

展览于2023年7月3日(ri)开幕,持续147天。72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260米的展线长度(du),分三个篇章徐徐展开——《“南(nan)海I号”的困惑》《“南(nan)海I号”的旅程》《广州出发(fa)的密码》,线上线下观众达48万人次。

其中,跳(tiao)出文物本位(wei)思维、借鉴文学化叙事的“纲首日(ri)记(ji)”,是引发(fa)最多(duo)热议的创举之一。

借鉴文学化叙事的“纲首日(ri)记(ji)”。

“纲首”即为(wei)“船长”。潘洁告诉(su)南(nan)都记(ji)者:“到目前为(wei)止(zhi),‘南(nan)海I号’还(hai)未(wei)发(fa)现(xian)有纸(zhi)质(zhi)记(ji)录航程情况,这一点(dian)非常遗(yi)憾。但我们知道,元代的水手海员会用‘更路簿’‘海路针经’记(ji)录航海情况,可(ke)以把(ba)它们理(li)解(jie)为(wei)利用文字和地图的方式描绘的航海手册。其中的‘更’是指船舶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需要的时间或(huo)距离,‘路’是指航行时针路,也就是航向。可(ke)以合理(li)推测,这些依靠船员手抄等方式代代相传的‘航海日(ri)记(ji)’,在更早的时候(hou)已经存在,或(huo)者至少存在雏形。‘南(nan)海I号’还(hai)出土(tu)过一方砚台,应该是船员个人生活用品。据此,我们编写(xie)了以船长为(wei)主视角、自述经历和见闻的纲首日(ri)记(ji),重构了‘南(nan)海I号’的航行路径,希望增添展陈的趣味性,让(rang)观众‘穿越历史’,实现(xian)‘古今对话’。”

纲首日(ri)记(ji)中关于广州的一页写(xie)到,癸卯年十二月初(chu)一,广州市舶司的提举官在海山楼(lou)设宴款待舶商,“我和几位(wei)大货主、知客、火长、舵师(shi)受(shou)邀参加,据说市舶宴会,惟(wei)广州最盛,参加过后才(cai)知此言不虚……”后文还(hai)细致(zhi)描写(xie)了地方官员与客商其乐融融的场景(jing),宴席上的魔术杂技演出,以及来自不同地域的美酒、美食等。

当然,日(ri)记(ji)的时间、地点(dian)、航线,都基于近年来对“南(nan)海I号”出土(tu)文物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潘洁介绍:“‘癸卯年’这个年份,来源于展览中那件带有‘癸卯岁次’墨书的青白釉印花双系罐,它也是确定‘南(nan)海I号’沉没时间的关键纪年器(qi)物;船行至杭州的时间,取(qu)自《武林纪事》中所记(ji)载(zai)的钱塘观潮时间;船行至明州(今浙江省宁波(bo)市)、泉州、广州、溽州(今位(wei)于广东省台山市广海镇)的时间,大原则是要选在冬天,因为(wei)古人凭季风航行,冬天离开中国(guo),夏天返程。其中,‘南(nan)海I号’行至泉州的时间‘闰(run)冬月廿三’,算(suan)是一个小彩(cai)蛋。泉州九日(ri)山有一方‘南(nan)海I号’沉没那年的石刻,清楚记(ji)录着那年祈风仪式的时间是‘闰(run)冬月廿四’,我们认为(wei)‘南(nan)海I号’极有可(ke)能参加了那次祈风。”

潘洁说,对于纲首日(ri)记(ji)的创新,策展团队一开始便抱有一定的信心;展览开幕之后,观众的好奇与热情,更超出了主创们的想象。“有位(wei)观众看完(wan)展览后,拉着我们的志愿者说,特别(bie)想了解(jie)纲首日(ri)记(ji)怎么诞生的,我还(hai)专(zhuan)门为(wei)他做了解(jie)答。”

此外,展览还(hai)通过精心的设计,进(jin)一步增强了呈现(xian)效(xiao)果。

序厅将抽象化的中国(guo)东南(nan)沿海航线与港口地标相结(jie)合,采用船舱、风帆和北斗七星等模拟(ni)置景(jing)装置,营造“牵星过洋”的艺(yi)术场景(jing);“广州市舶宴会”展项,设置了宴会模拟(ni)场景(jing)的数(shu)字投影、搭配宋诗朗诵《海山楼(lou)》,酒、食器(qi)具(ju)的展示,让(rang)历史场景(jing)鲜活上演;多(duo)媒体交(jiao)互手段、互动游戏的加入,营造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让(rang)广大观众更有参与感。

展览期间,还(hai)有多(duo)场研学活动、特色讲(jiang)解(jie)和专(zhuan)家讲(jiang)座,举办了“商品、港口、沉船与唐宋海上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及时出版展览图录,开发(fa)脱(tuo)胎于展品的文创等,以多(duo)种方式延伸展览的社会影响。

“重构”与“再现(xian)”,是此次大展的关键词。但这不仅是一种展览方法论,其背后还(hai)有深邃的学术思想。

李岩对南(nan)都记(ji)者介绍,此次展览整(zheng)体是在“聚落考古”的概念框(kuang)架(jia)下进(jin)行的。在陆地田野考古中,可(ke)以从这种角度(du)运用考古学材料,进(jin)行社会历史的重构。李岩的恩(en)师(shi)、今年以92岁高龄(ling)辞世的中国(guo)考古学泰斗严(yan)文明,就留下了该领域的经典作品。

受(shou)严(yan)文明先生影响,李岩将“南(nan)海I号”视为(wei)一个“航行的聚落”,多(duo)个舱位(wei)相当于多(duo)室(shi)结(jie)构墓葬,尝(chang)试用聚落分析的方法重构船上的历史,复原装船的过程、正常航行的过程、沉没的过程、沉没以后的过程,以期解(jie)读出更多(duo)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的信息。用他的话来说,尽管永无可(ke)能“抵达”,但可(ke)以“不断接近”。

这样的策展思路,也给“南(nan)海I号”沉船带来了全新的打开方式。观众可(ke)以在逛展过程中,形成自己关于“南(nan)海I号”与海上贸易历史的知识体系。

湾(wan)区协同:深化“南(nan)海I号”研究合作,助力海丝联合申遗(yi)

沿着聚落考古的思路,“从广州出发(fa)——‘南(nan)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首次将古代货物产地、集散(san)地,以及越洋贸易路线串联起来,而这一清晰、完(wan)整(zheng)的“物流轨迹”,正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因此,相关成果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南(nan)海I号”沉船的认知,还(hai)充分阐释了唐宋以来广东在海丝贸易中的历史地位(wei)和作用,为(wei)海丝跨国(guo)联合申遗(yi)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wei)从湾(wan)区走(zou)向世界的海丝符号,南(nan)海诸窑生产的“广东罐”盛载(zai)着中国(guo)美酒漂洋过海,飘香世界。菲律宾武端遗(yi)址、新加坡福康(kang)宁遗(yi)址,印度(du)、日(ri)本等国(guo)家,乃至非洲的肯尼亚,后来都有出土(tu)。

湾(wan)区的海丝故事,自然还(hai)要由粤港澳三地共同讲(jiang)述。南(nan)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介绍,该院联合大湾(wan)区15家文博单位(wei)和高校共同策划举办了此次展览,汇集421件(套)珍贵文物,香港特别(bie)行政区政府发(fa)展局、澳门特别(bie)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等,也在指导单位(wei)之列。

潘洁对南(nan)都记(ji)者回忆,在策展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多(duo)家单位(wei)的大力支持。“香港文物探知馆,从他们在香港九龙(long)圣山遗(yi)址发(fa)掘的大量宋元时期文物标本中精选展品,此次运来的文物,均为(wei)首次向内地观众展出;香港中文大学帮我们联系到了海外几艘著名沉船‘黑石号’‘印坦沉船’的发(fa)掘亲历者,提供了独家资料……”

展览中还(hai)能看到多(duo)件香港大屿山竹(zhu)篙湾(wan)遗(yi)址、澳门圣保禄学院遗(yi)址出土(tu)的瓷器(qi),它们产自内地,是中国(guo)瓷器(qi)从粤港澳大湾(wan)区走(zou)向世界的实物见证。

“‘南(nan)海I号’部分瓷器(qi)产自广东”的研究成果,只是一个开始。

活跃在“南(nan)海I号”考古第一线的肖达顺向南(nan)都记(ji)者表示:“前景(jing)广阔,而任(ren)重道远。我们虽然带着‘课题意识’工作,但并(bing)不是先入为(wei)主地解(jie)决个别(bie)或(huo)局部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对‘南(nan)海I号’开展全面的考古整(zheng)理(li)工作,建设相关数(shu)据库。”做好考古整(zheng)理(li)工作之后,他们还(hai)会编写(xie)全面的考古发(fa)掘报告,进(jin)而对更多(duo)课题展开学术研究。

肖达顺介绍,“南(nan)海I号”的考古工作者,在聚落考古理(li)念,以及其他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等考古学基本方法的指导下,对船舱里的船货进(jin)行了不厌其烦的元素化数(shu)据化采集,将每(mei)一件文物本体的全部考古发(fa)掘信息、空间和层位(wei)信息、基本形态、制作装饰、测量数(shu)据等,采集到同一个数(shu)据库中,再用考古学基本方法,对这些数(shu)据进(jin)行整(zheng)理(li),围绕学者们关注的课题展开统计分析,与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共同探讨“南(nan)海I号”的待解(jie)之谜。

“南(nan)海I号”考古成果丰硕,但还(hai)有大量工作需要跟(gen)进(jin)。肖达顺对南(nan)都记(ji)者举例(li)说,比如沉船中发(fa)掘出十多(duo)万件(套)瓷器(qi),有产自广东窑口的,还(hai)有龙(long)泉青瓷、景(jing)德(de)镇青白瓷、德(de)化白瓷等,此外还(hai)有很多(duo)陶瓷的产地不明确,有待进(jin)一步分类、研究;除(chu)了陶瓷类船货,还(hai)有金、银、铜(tong)、铁等金属器(qi),动植物遗(yi)存和微生物、DNA等“俯拾皆是”的跨学科、跨行业(ye)联合研究课题,等待学者破解(jie),共同描绘出一幅(fu)南(nan)宋王朝与海外互动的历史全景(jing)图。

李岩认为(wei),“从广州出发(fa)”展览体现(xian)的研究方法,为(wei)未(wei)来同类研究提供了一种值(zhi)得借鉴的模式。“通过综合考虑产地与集散(san)地,并(bing)且充分利用科技考古手段,对沉船的瓷器(qi)产地进(jin)行‘基因级别(bie)’的对应,这种模式如果能在‘南(nan)海I号’或(huo)其他沉船的考古中推广开来,我们可(ke)以想象,有多(duo)少历史细节会展现(xian)眼前!”

这个过程也许(xu)漫长,但随着“南(nan)海I号”考古发(fa)掘工作的持续推进(jin),如果我们能知道更多(duo)船货从哪里来、在何处(chu)集散(san)、最后销往何方,几乎就能深入到海上网络贸易系统的“毛细血管层级”。未(wei)来的中国(guo)人,将有望拨云散(san)雾(wu),更真切(qie)地“看到”800多(duo)年前,宋代人的日(ri)常生活和贸易图景(jing)。

至于李岩个人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他也向南(nan)都记(ji)者略举一例(li),“比如关于‘南(nan)海I号’的墨书,也就是瓷器(qi)上面写(xie)的一些字,我们认为(wei)是当时的商人做的标记(ji)。这对我们复原他们贩卖瓷器(qi)的规模、数(shu)量以及窑口方面的喜(xi)好等,是很有用的信息。”

临(lin)近采访尾声,南(nan)都记(ji)者得知了一个好消息:今年,“从广州出发(fa)——‘南(nan)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将会扩充升级,“出海”办展。策展团队说,他们将继续深耕海丝文化遗(yi)产价值(zhi)研究,讲(jiang)好新时代海丝故事,通过展览传播海丝路上开放、包容、互鉴的恒久力量。

出品:南(nan)都即时

统筹:南(nan)都记(ji)者 向雪妮 余毅菁(jing)

采写(xie):南(nan)都记(ji)者 侯婧婧

发(fa)布于:广东省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