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京沪深居前三 广州紧随其后,人才,城市,深圳
2024-06-14 20:18:47
京沪深居前三 广州紧随其后,人才,城市,深圳

应届生(sheng)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智联招聘近日公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显示,京沪深依旧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深圳近年位次稳定在第三位,广州排名较为稳定。2023年深圳和广州人才净流入较2022年均上升。

智联招聘近日公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显示,从性别看,2023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9%,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依旧更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18-25岁人才占比46.4%,高于求职总体的40.1%,25岁以下(xia)人才更有(you)可能跨城求职;从学(xue)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xue)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6%,高学(xue)历人才更有(you)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zi)水平看,流动人才中34%月收入为8K以上,较2022年提升3.6个百(bai)分点,高于2023年求职总体的30%,收入较高者更有(you)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5%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较2022年提升3个百(bai)分点,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还(hai)处于调整(zheng)期等,近年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高。

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  

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北京连续多年占据(ju)榜首,长三角城市群(qun)进入前50的城市数量较2022年增加2个。从结果看,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su)州、武汉、无锡位居前十。深圳近年位次稳定在第三位,2019-2023年深圳排名第3、4、3、3、3位;广州2019-2023年排名第4、5、4、4、4位,较为稳定。

2023年TOP50城市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qun)分别有(you)21、7、3、3、2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80.8%、77.8%、21.4%、12%、12.5%,其中长三角城市群(qun)进入前50的城市数量较2022年增加2个。

人才流动趋势中,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流动性较高。分地区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lue)定位,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分线看,一线城市人才聚集放缓,二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回正,三线、四线人才持续流出,但(dan)流出比例有(you)所(suo)下(xia)降。分城市群(qun)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qun),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zhuan)为净流出趋势,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  

深广人才净流入小幅(fu)上升  

报告中提到(dao),2023年京沪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1.5%、1.2%、1.0%,上海最高。深圳拥有(you)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kan),以及创(chuang)新的产业结构,能提供较多工作岗位等,2023年人才净流入较2022年小幅(fu)上升0.1个百(bai)分点;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sheng)活成本、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吸引人才集聚,2023年人才净流入较2022年上升0.3个百(bai)分点。

以深圳为例,2023年常住人口创(chuang)历史新高,同比增加12.8万人,人才也保持净流入,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1.3%、1.4%、1.1%、1.2%,人才集聚明(ming)显,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拥有(you)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kan),以及创(chuang)新的产业结构,能提供较多工作岗位等。

从去向看,深圳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50.2%,低于2022年前十来源地的52%,深圳的人才去向更加分散。其中珠三角城市有(you)4个,合计占比31.8%,高于2022年的29.8%。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2.5%流向广州,其次是(shi)流向东莞、惠州、佛山,占比分别为10.2%、4.9%、4.3%。2023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IT|通(tong)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达26.3%、31.6%,均远高于前十的其他城市,深圳IT|通(tong)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较频繁。

以广州为例,2019-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6%、0.9%、1%、0.7%、1.0%,人才持续集聚,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sheng)活成本、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占比39.6%,高于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长三角城市占比,珠三角城市群(qun)人才内循环更强。

从去向看,广州人才流向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50.8%,低于2022年的52.8%。其中珠三角城市升至6个,合计占比39.6%。与之相比,北京流出人才中15.9%流向京津冀城市群(qun),上海流出人才中19.9%流向长三角城市群(qun),深圳流出人才中31.8%流向珠三角城市群(qun),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群(qun)城市的比重(zhong)相对(dui)更高。

人才流出一方面是(shi)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流动相对(dui)频繁。另一方面是(shi)广州高校(xiao)数量较多,广东省(sheng)人才为求学(xue)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sheng)内其他城市。根据(ju)教育部数据(ju),广州普通(tong)高校(xiao)数、211高校(xiao)数分别为37、6所(suo),分别排名第5、6名;2023年广州普通(tong)本专科在校(xiao)生(sheng)人数为147万人,位列全国第一。此外,2023年流入、流出广州的行业人才中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占比达12.1%、9.1%,均高于其他9个城市,广州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行业人才流动较频繁。 

应届生(sheng)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一二线城市  

报告中,2023年应届生(sheng)、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18.6%、25.1%,分别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1.6、8.1个百(bai)分点;约5成的应届生(sheng)、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二线城市,应届生(sheng)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

从应届生(sheng)看,应届生(sheng)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比67.8%,高于整(zheng)体人才流入占比的61.3%,与整(zheng)体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sheng)人才更加倾向一、二线城市。

从硕士及以上人才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比76%,高于人才流入占比,其中一线、二线城市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别比人才流入占比高8.1、6.6个百(bai)分点,与整(zheng)体流动人才相比,硕士及以上人才倾向流入一二线重(zhong)点城市集聚。

分城市群(qun)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qun),2023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zhuan)为净流出趋势,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3年,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小幅(fu)上升,流出占比从11.1%降至9.9%。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9-2023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占比从5%增至7.6%,人才净流入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qun),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从2.8%增至4.3%。

采写:南都记者 张小玲

发布于:广东省(sheng)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