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端午文化韵悠长,龙舟,云龙镇,中国
2024-06-14 09:28:04
端午文化韵悠长,龙舟,云龙镇,中国

李维国(guo)(右)与父亲、儿子在沿山干河的龙舟(zhou)码头。杨 亮摄

甲(jia)辰端午骚坛诗会现(xian)场,骚坛诗社社员登台吟诵原创诗歌。王 华摄

左焕茸(rong)(左)与团队(dui)成员将香包绣制技艺应用到(dao)刺绣产品上(shang)。本报记者 宋(song)朝军摄

端午节,又称(cheng)端阳节、龙舟(zhou)节、重午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shi)中国(guo)重要的传统节日。

包粽子、插艾草(cao)、赛龙舟(zhou)、吟诵诗歌、纪念先贤(xian)……作为中国(guo)首个被列入人类(lei)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biao)作名录的节日,端午节彰显着深厚的文化魅力,焕发出新的时(shi)代风采。

在2024年端午节到(dao)来之际,本报特推出专版,约(yue)请(qing)相关节俗的代表(biao)性传承人(团体(ti))、海外华文作家及(ji)民俗专家等,共话端午节俗与端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ji)向海外传播(bo)的故事。

——编者

四代传承划“龙”出海

浙江省(sheng)宁波市云龙镇园(yuan)堍村龙舟(zhou)队(dui)教练李维国(guo)

“中国(guo)龙舟(zhou)文化之乡(xiang)”云龙镇位于浙江省(sheng)宁波市鄞州区,这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为赛龙舟(zhou)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从两千(qian)多年前的“羽人竞渡”,到(dao)每逢端午的“百舸争流”,再到(dao)时(shi)常举办的龙舟(zhou)活动,划龙舟(zhou)几乎贯穿全年,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bu)分。

在云龙镇,划龙舟(zhou)传承三代以上(shang)的家庭不少。我家也不例(li)外。我的爷爷李嗣昌,是(shi)云龙镇的龙舟(zhou)高手。在爷爷的鼓励下,我的父亲从30岁时(shi)加入云龙镇园(yuan)堍村龙舟(zhou)队(dui),一划就是(shi)30年。2008年,26岁的我也在父亲的影响下,加入了村里的龙舟(zhou)队(dui)。

爷爷常说,“龙舟(zhou)赛是(shi)一件大事,对云龙人的意义非比寻常。”一开始,我还不太(tai)能理(li)解这句话,但这些年从龙舟(zhou)划手成为龙舟(zhou)教练,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和各项赛事的历练中,我逐渐(jian)领悟到(dao)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10多年前,由于人员、经费有限(xian),不少地(di)方都是(shi)几个村联合才能组成一支龙舟(zhou)队(dui),有的队(dui)伍连龙舟(zhou)都没有,只能借龙舟(zhou)参赛。但即便(bian)如(ru)此,赛龙舟(zhou)的传统依然没有断,因为我们知道赛龙舟(zhou)不仅(jin)可以强身健体(ti),更可以凝聚(ju)人心,传承传统文化。

划龙舟(zhou),需要在平日里下苦功夫练,需要整个队(dui)伍协(xie)调一致,还需要在比赛中拼尽全力,龙舟(zhou)教给(gei)我们刻苦奋斗、团队(dui)配合、坚持不懈的精神内涵,也支撑(cheng)着我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近年来,云龙镇的龙舟(zhou)队(dui)伍越来越壮大,有龙舟(zhou)队(dui)27支、成员近600人,几乎涵盖全年龄段,可以说村村都有龙舟(zhou)队(dui)。其中,女子龙舟(zhou)队(dui)就有6支。全镇龙舟(zhou)也从最初的8条增加到(dao)如(ru)今的80余条,成为全国(guo)拥有龙舟(zhou)最多的乡(xiang)镇之一。

2019年,我的儿子李书玮拿起鼓槌,成为一名龙舟(zhou)鼓手。当时(shi)12岁的他,是(shi)镇上(shang)年龄最小的龙舟(zhou)队(dui)员之一。5年来,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fu),与队(dui)友(you)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看(kan)到(dao)年轻人的加入与成长,我们都很欣慰。

划龙舟(zhou)的人多了,龙舟(zhou)文化活动也丰富(fu)了起来。二(er)月二(er)·龙抬头巡游启航、月月龙舟(zhou)联赛、端午龙舟(zhou)民俗盛会等活动既提高了龙舟(zhou)文化的热度,又通过(guo)文体(ti)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带动了云龙镇的发展。

现(xian)在,我们的龙舟(zhou)还划向了海外。2022年端午节,云龙镇实现(xian)了和匈牙利的隔空联赛。去年4月,云龙龙舟(zhou)又“出海”保(bao)加利亚,推动中国(guo)与中东欧国(guo)家之间的文化交(jiao)流。前不久(jiu),我们还与保(bao)加利亚的12名皮划艇运动员一道赛龙舟(zhou)。接下来,我们云龙镇会与保(bao)加利亚相关方面继续加强龙舟(zhou)交(jiao)流,协(xie)助保(bao)加利亚筹备(bei)2025年世界龙舟(zhou)锦标赛。

希(xi)望从云龙镇划出的龙舟(zhou),能够劈浪前行,划向更远的未来。(本报记者徐嘉伟采访整理(li))

娘惹粽香飘(piao)往(wang)远乡(xiang)

马来西(xi)亚华文作家龚(gong)万辉

小时(shi)候,端午节一定会跟母亲回外婆家。住在乡(xiang)下老家的外婆裹粽子,母亲要去帮手。厨房(fang)的大圆桌(zhuo)上(shang)摆了一盆盆的备(bei)料,一叠箬叶(ye)、一捆(kun)咸水草(cao),阿姨们围坐聊天(tian),那(na)就是(shi)要包粽了。外婆大清早就开灶,用酱油炒香切块的五花肉。小孩(hai)子也有被分派的工作,蹲(dun)在地(di)上(shang)用石臼捣虾(xia)米,发出“叩叩”的深沉(chen)的声音。

我们家包的是(shi)福建咸肉粽。粽叶(ye)用的是(shi)箬竹叶(ye),折(she)成漏斗的形状,先垫一些糯米,塞入馅料,再盖上(shang)糯米,就可以把粽叶(ye)折(she)合起来。说起来简单,切煮配料的工序却繁(fan)杂(za),所以每逢端午,阿姨们都被召唤(huan)回娘家帮忙。忙一整天(tian),每人又拎着一串粽子回家,算是(shi)过(guo)了节。

粽子煮熟了之后,再挂(gua)起来让它们慢慢凉。一串串粽子挂(gua)在原本晒衣服的架子上(shang),成了端午节一道特别的风景。往(wang)后我才知道,要看(kan)裹粽子的人手上(shang)有没有功夫,就看(kan)绑粽子的技术。若绑得太(tai)紧(jin),糯米煮熟之后膨(peng)胀,粽子会挤成消波块的形状,不算美;若绑得太(tai)松,就会漏馅。母亲曾经感(gan)叹,不管(guan)她怎么学,都没有外婆绑的粽子好看(kan)。

每一家的粽子,都有每一家的味道。五花肉、栗子、香菇(gu)、咸鸭蛋这些是(shi)基本,有些人家会再加上(shang)眉豆或绿豆,而我们家会放一撮炒香的虾(xia)米。也有豪华一点的,把整颗(ke)蚝(ci)干放进去,让粽子糅合肉香和海味。正是(shi)这样多一点、少一点,包出了各自不同(tong)的味道。

没有一样的粽子。大概也是(shi)因为马来西(xi)亚的华人籍贯纷杂(za),才渐(jian)渐(jian)发展出各式各样的粽子。潮州粽里头除了花肉香菇(gu),还会放芋泥、白(bai)果这些甜馅。广西(xi)人把粽子包成枕(zhen)头的样子。客家人要放炸葱。即使福建粽,也各家有所不同(tong)。有时(shi)我想,粽子或许曾经都一个样子,来到(dao)了南洋,相隔了地(di)域和时(shi)差,总会权宜(yi)地(di)舍弃了什么,又添加了什么,也许都是(shi)对远方的一种想象,寄托了一种思乡(xiang)之情。

若要说最能体(ti)现(xian)中国(guo)和南洋之间融合的,是(shi)娘惹粽。娘惹粽和峇(ba)峇(ba)娘惹的移(yi)民饮(yin)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外形不甚起眼,打开粽叶(ye)才会讶然发现(xian),娘惹粽是(shi)蓝色的!糯米先浸过(guo)了蝶豆花汁,变成了蓝色,间杂(za)白(bai)糯米,就变成了蓝白(bai)相间的色彩。娘惹粽除了猪肉、香菇(gu),还会用上(shang)冬瓜(gua)糖、斑兰(lan)香叶(ye)和椰浆,香香咸咸甜甜,不管(guan)外在或内里,都成了世界上(shang)最独特的粽子。

记得有一年,外婆手腕伤了肌(ji)腱,做不了粽子。那(na)年没有开灶,阿姨们却还是(shi)回到(dao)了娘家,各自都买(mai)了粽子让外婆尝一尝。一桌(zhuo)子的粽子各种各样,还有红豆馅的碱水粽、水晶粽,不一而足。那(na)是(shi)外婆第一次(ci)吃到(dao)娘惹粽,对蓝白(bai)色的粽子感(gan)到(dao)困(kun)惑又好奇。那(na)么,到(dao)底好不好吃呢?

依我外婆的说法是(shi):“甜粅粅,好似呷了一嘴青花瓷。(闽南语(yu),‘甜滋滋的,好像(xiang)吃了一口青花瓷’的意思)”

屈原故里诗意盎然

湖北省(sheng)秭归县屈原镇农民诗人向刚

泡糯米、扫庭院、备(bei)锣鼓、赛龙舟(zhou)……进入农历五月,艾叶(ye)的清香四处弥(mi)漫,我生活的湖北省(sheng)秭归县屈原镇变得分外热闹,村民们为端午节忙碌不停(ting),那(na)阵势,丝毫不亚于过(guo)春节。

屈原镇乐平里,是(shi)爱国(guo)诗人屈原的故乡(xiang)。今年6月,“三闾骚坛”端午诗会在这里举办,我得以从自己的小杂(za)货铺中抽(chou)身,和诗友(you)们相聚(ju),一起吟诵屈原的《九章·橘颂》。乐平里的一草(cao)一木,也催发着我的创作灵感(gan)。

我出生在乐平里附近的山村,是(shi)地(di)道的农民。我生下来便(bian)患有足疾(ji),小时(shi)候,别的孩(hai)子漫山奔跑,我只能坐在田埂上(shang),听长辈们边锄地(di)边聊天(tian)。一天(tian),同(tong)村的奎叔说,他去乐平里参加了诗会。

啥是(shi)诗会?在很多人看(kan)来,农民和诗会似乎挂(gua)不上(shang)钩。但热爱文学的奎叔告诉(su)我,千(qian)百年间,乐平里的老百姓一直(zhi)以吟诗、作诗的方式纪念屈原,逐渐(jian)形成了“白(bai)天(tian)荷锄耕作,夜(ye)晚挑灯写诗”的习俗。农民诗人们常在一起交(jiao)流诗歌,还成立(li)了“三闾骚坛”诗社,社员长期坚持诗歌创作。

受奎叔影响,我买(mai)来诗集阅读,试着将思绪变成诗行。我发现(xian),写诗已融入乐平里许多村民的日常,他们沿袭千(qian)年诗风,习古韵、唱楚腔,用生满老茧(jian)的手将劳动中的见闻、生活中的感(gan)想写在纸壳、挂(gua)历上(shang),田间的橙子、南瓜(gua),农事、时(shi)令,都可以成为诗兴的来源。每到(dao)端午,在外务(wu)工的社员回到(dao)乐平里屈原庙前缅怀屈原,相互唱和诗词,风雨无阻。我被深深打动,也加入其中。

近年来,秭归县加大对诗社的扶持力度,为诗社争取专项经费,并邀请(qing)专家前来,为社员们编辑出版诗集等。如(ru)今,诗社的核心社员从十几人发展到(dao)130多人,全县会员达2500多人。15个民间诗社如(ru)雨后春笋般涌现(xian),日益发展壮大,近年来陆续出版诗集20多部(bu),在报刊公开发表(biao)诗作1000多首,秭归也被中国(guo)诗歌协(xie)会授予“中国(guo)诗歌之乡(xiang)”称(cheng)号。秭归县还将端午诗会打造成“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重要品牌活动之一,每年吸引全国(guo)各地(di)大量诗人和社团来参加活动。

骚坛诗社和农民诗的蓬勃发展,丰富(fu)着乡(xiang)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内涵。作为农民诗人,我们要继续精心守护(hu)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诗歌文化,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本报记者强郁文采访整理(li))

互送香包传递美好

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左焕茸(rong)

“庆阳香包+笔筒台灯”,这对组合听起来好像(xiang)不太(tai)搭界,但不久(jiu)前,在全国(guo)乡(xiang)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乡(xiang)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jiao)流活动中,这个香包笔筒不仅(jin)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观众参观,还获得了“最佳作品奖”。

我从小生长在甘肃省(sheng)庆阳市西(xi)峰区南佐村,60多年与庆阳香包相伴。互送香包是(shi)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不仅(jin)仅(jin)是(shi)漂亮物件,更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zhu)愿和文化记忆(yi)。

庆阳香包,在我们本地(di)还被叫(jiao)作“荷包”,香包刺绣广泛(fan)分布于庆阳8县(区)。香包诞生可追(zhui)溯到(dao)《黄帝内经》所记载的“薰蒸(zheng)法”,通过(guo)将多种草(cao)药研(yan)成细末,以绛囊盛之,再经口鼻吸入等,可达到(dao)避秽浊、防疾(ji)病的功效。久(jiu)而久(jiu)之,香包刺绣等成为本地(di)域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bu)分。2006年,庆阳香包绣制被列入第一批国(guo)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国(guo)家正式对“庆阳香包”实施地(di)理(li)标志产品保(bao)护(hu)……

社会不断进步,古老香包想要更好地(di)传承发展,就需要同(tong)当代需求紧(jin)密结合。在和年轻群体(ti)的交(jiao)谈中,我发现(xian),大家对香包很有好感(gan),但也表(biao)达出对更多应用场景的诉(su)求。经过(guo)不断探索,我和团队(dui)开发设计出一系列新产品。从仅(jin)有胸针大小的迷你(ni)香包,到(dao)最大长约(yue)3米、需要5个人抬的巨型香包,再到(dao)敦煌九色鹿(lu)形象的时(shi)尚(shang)香包摆件,近年来,这些不同(tong)形制、规格的香包在大型节会上(shang)受到(dao)关注(zhu),也带动了销售。去年,我们团队(dui)的营业额已经超过(guo)600万元。

除了形制,香包的生产模式也得以创新。以往(wang)的香包绣制依靠村民口耳相传,传承效果、生产效率都有限(xian)。近些年,借助一些自动化机器设备(bei),我们能够迅速(su)画好部(bu)分基础样式,这样一来,不仅(jin)标准统一了,大家刺绣质量有保(bao)证,效率也提升了。

在妇联等部(bu)门的关心下,我和周边的一些特殊(shu)学校(xiao)的孩(hai)子们成为朋友(you),每周我都会去义务(wu)教授非遗课程,帮他们学到(dao)一技之长。很多孩(hai)子的作品深受市场欢迎,绣制香包成为他们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在我的团队(dui)中,就有60多名从特殊(shu)学校(xiao)毕业的学生,通过(guo)绣制香包,他们每月至少能拿到(dao)3000元,很多技艺精湛的孩(hai)子,还成为平凉、咸阳和成都等地(di)区特殊(shu)学校(xiao)的老师(shi),收入更高。

不久(jiu)前,市文旅局局长郭丽君告诉(su)我,今年端午节将继续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我对香包绣制传承更加信心十足。布面上(shang)的荷花、鸳鸯等栩栩如(ru)生,薰衣草(cao)、艾草(cao)等香料沁人心脾,藏(cang)针绣、平针绣等技艺特色鲜明……在文旅、残联和人社部(bu)门的扶持下,我们用香包“绣”出更加美好的生活。(本报记者宋(song)朝军采访整理(li))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0日 第07 版)

责编:侯兴川、卢思宇

发布于:北京市
版权号:18172771662813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移动站 , 查看更多   
sitemapsitemap1sitemap2sitemap3sitemap4sitemap5sitemap6sitemap7